传承文化艺术匠心 追求项目卓越品质
安吉龙山1 0 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安吉古城遗址东南 侧,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 2016-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当地考古机构进行了主墓外围陪葬墓的发掘,2018-2019年进行了中心主墓的发掘。 目前,共发掘陪葬墓31座,出土陶、瓷、玉、石等随葬器物346件,其中原始瓷器反映了越国原始瓷的最高水平。主墓墓底箱 式木椁及独木棺内出土大量以绿松石为主要原料的玉石类冠饰和服饰,为研究越国贵族墓葬的用玉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基于八亩墩墓葬(主要为中心主墓,辅以外围陪葬墓)中出土的绿松石及其他陶、瓷、玉、石等随葬器物,响应国家对于 考古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展示与传播号召,在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中,打造此次八亩墩出土绿松石复原展览。
本主题展览的目标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与文物展示两个方面,拟基于八亩墩墓葬出土的绿松 石及其他相关文物的考古过程及研究成果,综合采用建构主题线索、挖掘考古信息、设计空间 造景、精选展品陈列、虚拟数字技术、创意周边产品、定制专题研学、打造媒体矩阵等多层 次、多维度的博物馆展示与信息传播手段,深入挖掘八亩墩大墓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背后的价 值,充分利用并强化遗址与文物的代表性、独特性,形成地区文化与传播的新热点,从而推动 考古信息与社会公众教育间的高效同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乡愁是什么?
——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愁”的描述)
“乡愁”,既抽象,又具体。
“乡愁”,既朦胧,又真实。
“乡愁”,它有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有丰富的物质载体。
“乡愁馆”是骑力村人神圣情感的载体。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高桥街道骑力村乡贤馆、乡愁馆装修布展工程(第二次)总建筑面积约390平米,分上下两层,主要功能有一层大厅、内庭院、解放后展馆、解放前展馆、未来展馆和二层茶歇区、手工体验馆、未来展馆, 乡愁馆位于化礼堂南侧,为历史保留建筑改建,与乡贤馆共建为一整体。乡愁馆由临街的三间上下两层空间构成,一层为“骑力村乡愁馆”展示区,二层为会客交流区。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在朝鲜人民处于极端困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和军威,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安全,捍卫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使百余年来备受欺凌掠夺的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23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本次专题展览展出了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的57名英雄、模范称号获得者的典型事迹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浙江烈士英雄事迹,他们是290万入朝参战志愿军指战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70年的安宁,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丰碑,他们谱写了豪情万丈、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捍卫“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园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悠久的历史与匠心造就了千古瑰宝 一一 历史璀璨的宣纸。色洁如雪,细薄若绸的宣纸,千百年来承托着中华民族的渊源文脉。时新岁异,荏苒变迁,乘着新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改革春风,李园大力发展宣纸制造,菜蔬深加工等产业,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经济大发展大潮中一颗无比亮眼的沧浪之珠。
着眼科技变革,立足产业争先,李园拥抱新变化,拓展新观念,积极开拓电商市场,在新形势下,成为安徽省首个淘宝村。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李园,走出了一条求变创新产业富民,科技强基,文化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
李园村党建电商展示馆,是新时代党建引领下,安徽乡村振兴,乡情展示的一个地方文化展示空间。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张坝村民居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原型, 囚合院建筑结构, 多依山而建, 既拥有北方建筑的恢宏高大, 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 院落布局合理。 房屋为上下两层, 正房三到五间, 厢房、 厨房、 杂物房各具功用, 中间院子的两边是台阶,院门位于一侧。 房基是就地取材的石头,上面是秸土与碎石穷实的土墙, 防寒保暖。房架全是山上的木头,耐用结实。 房上一 色的青瓦也是村上的小砖窑烧制, 让整个村落散发着素朴之美。
布展原则:
保妒 古村落不破坏原有建筑的首要性;
利用 具备一般展示馆所没有的原址性;
传承 具备古民居特有的文化生态特征;
1、突出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和工艺流程的展览主题,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深入挖掘展览深刻的思想性。
2、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对成熟的高科技手段,努力再现陇南传统建造民居的过程和木工手艺。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充分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 ,留存传统木工工匠技艺 ,筑造具有乡土本色的展馆 。 挖掘地方文脉,唤醒地域记忆。
3、将具有典型地域特点的建筑和民族符号,作为展览的设计元素,突出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点。
4、自然、流畅的参观路线,结合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合理地文物复制展示和观众互动区域的设置,为展览增加鲜明的时代特征。5、基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陈的保护和改造原则,布展保护、有机利用、文化传承。展陈设计将会把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降至最低 ,充分发掘建筑 ( 文保建筑)空间自身的潜能
龙游张家埠未来乡村生活馆的设计布展整体构思体现了科技与乡村生活的深度融合,旨在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村民,提升乡村生活的品质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元素和智能化设备,生活馆将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同时增强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
在设计布展过程中,注重科技与乡村文化的结合,通过展示乡村特色和文化元素,让村民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和归属感。同时,生活馆还将为村民提供科技培训和体验活动,让村民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养,更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益处。
通过龙游张家埠未来乡村生活馆的建设,相信能够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推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这一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并取得实效,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机遇。
千年运河汇通南北,万般美食传承古今。
大运河纵贯千年、横跨南北,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保护、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
本馆展陈布展总面积约734㎡。一楼共346㎡,展馆通过文化艺术布展设计+数字多媒体互动展示形式,是一个及大数据+5G为一体的智慧数字化展馆,展馆以大运河沿线地区的饮食文化为布展内容中心,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大运河这一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
守护地域文脉,是对历史瑰宝的追寻;保护特色民居,是对建筑遗迹的回溯。郭家文化大院保护项目,是武都区委、区政府重点实施的文化大院修缮项目,项目以历史为针,以乡愁为线,以文为纽带,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紧跟党中央政策方针,将古宅保护、活态开发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使绿色发展与文化振兴得到良性循环。
郭家文化大院,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五马镇西3公里处的马坝村,居岷山山系东麓山峰交错的沟谷之中,森林茂密,五马河(又名柯家河)沿村而过,北通琵琶,南接裕河,西连洛塘。地处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为连通南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属陇蜀之城重要节点。郭家大院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彰显封建社会之传统美德,长幼尊卑;庭院恬静幽深、参差有序;屋前青山仰止,流水悠悠。其建筑的独特性、精美性、时代性,在西秦岭山系周边为不可多得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正如青木川古镇的设计师,来此参观后称赞说,“郭家大院建筑的精美和独特在甘陕川周边一代,是极具代表性的”。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要展示目的,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全面保护郭家大院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升武都区.五马镇.郭家大院的文化品位和环境质量, 使武都区.五马镇成为文化内涵丰富、传统韵昧浓郁“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区、名镇。